最新资讯:企业要赚钱,否则经济难以复苏:赚钱效应从哪来?
中国经济的好与坏要看民企。
(相关资料图)
四十年前是这样,现在也一样。主流媒体与专家总是在分析或解释各种数据,以为数据就可以说明企业的真实情况,这往往与个人的感受相去甚远。
一位银行的朋友告诉我: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失去了贷款的冲动,不像前两年,不顾一切地贷款,那都是在用贷款续命,以为经济会快速好转,预支了未来的利润换时间;现在是彻底耗干的灯油,等待着终极判决;企业卷了。
一位出租司机告诉我:疫情结束了,生意反而差了很多,人们能坐公交的,坚决不坐出租,消费卷了。
一位做工程的朋友告诉我:竞争太激烈了,他选择了不赚钱,摊掉综合成本就干,结果有人比他价格还低,还是败标了,瞠目结舌,企业也卷了。
于是,任泽平又开始高喊拼经济。
用什么拼?
第一个选择:创新突围。
老百姓特别喜欢这种响亮的话语,华为十年创新投资已经近万亿了,谈何容易;钱学森曾问: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人才?马斯克来中国,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,于是,人们在问杰克马呢?马斯克如果生在中国,会成就今天的事业吗?所以,创新的因素太多太多了,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,而我们今年就要拼经济。
第二个选择:继续走投资拉动的老路。
去年的经验证明,依靠投资拉动的效应已经接近边际,也就是说投了十四万亿,可能连一半的效能也没有,因为多是长期项目,效益出不来,需求也不支持,只会把大量的流动性锁死在钢筋水泥里,加深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。
实际上,一季度的GDP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投资拉动,GDP增速也达到了4.5%,相当不错,但是消费税在下降、青年失业率在上升、企业利润在下降,如果还指着增加M2,经济失去了内生力,数据就成了虚假繁荣。
第三个选择:重建民营信心。
这也是专家谈的最多的方向,道理听上去很对,其实是纸上谈兵。
民营现在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,要动就是整个系统的改变,否则全是空话。民营之所以退潮,当然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果,但是,时至今日,局面已经形成,这就是生产过剩。
生产过剩了又怎么纾困?
只能是优胜劣汰,一大批企业要倒闭,直接影响到民生。这是很无奈的事。
这个结如何解?
那就换个思路,是不是真的生产过剩了?
生产过剩是相对,比如,房子是不是已经多得14亿人一人一套了,当然不是,所谓供过于求,是因为老百姓手里的钱太少了;房地产是这个情况,整个经济也是这个情况。
企业不贷款,不是因的货币供过于求,是企业没有赚钱效应不敢贷款;
没有人坐出租,不是出租车坐的太高大上,是老百姓收入预期太低,能省则省;
企业竞标拼的你死我活,不计成本,是因为狼多肉少。
所有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问题:需求不足。那么,问题就转换成了一个分配的问题:做蛋糕没问题,有问题的是分蛋糕。在财政、企业、个人的分配关系中,财政分的太大,企业太少,企业失去了赚钱效应,个人分的就更少,于是,出现了需求不足的深层矛盾。
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:压缩体制成本,盛宴已经结束。
2022年全国民企总利润为26600亿元,
国家税务总局公布2022年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税费收入31.7万亿元,其中,税收收入16.1亿元,社保费收入7.4万亿元。即使不考虑社保这一块,按民企税收占比56.9%算,民企上缴给财政的部分也近10万亿,也就是说,企业收益的70%以上切给了国家,当然没有赚钱效益。
那么,企业实际的效益又是什么水平?
全国民企共4700万家,按26600亿元总收入平摊,一家年收入不到6万元;再按民企总资产150万亿计算,资产收益率不到2%,这就足以解释,为什么民间资本在退出市场。
经济真正的恢复,要看民企,民企走出低谷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体制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