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出手,禁止对牛蛙养殖“一刀切”,千亿产业迎来曙光,咋回事?

2023-08-19 21:38:41 来源:禾木报告

早在1924年,我国台湾省从美国引进了500只牛蛙,希望发展养殖业,不幸失败。1935年,上海一沈姓商人也开了家“上海养蛙场”,专门叫卖美国牛蛙,号称“珍宝巨蛙”,开出24元一对的天价,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。


【资料图】

当时人人都知道,田间地头有吃不完的田鸡,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,沈老板创业惜败。1950年代,我国国内研究机构又多次从日本引进美国牛蛙,因为缺乏养殖经验,无一成功。

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,民间从中国台湾引进福建,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们对于肉类食物的需求开始上升,由此发展壮大,开始在国内被大范围推广养殖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中国的牛蛙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台资和大企业主导的起步阶段,中小企业主导的转型阶段,消费带动的火爆阶段。

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,随着牛蛙养殖规模越来越大,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,不少农民也因养殖牛蛙富裕了起来。

在随后的2000年至2010年,牛蛙养殖也发展到了顶峰阶段,随之而来的便是牛蛙产业遭到严重打击。是牛蛙养殖不赚钱吗?这倒不是,主要问题不在消费端,而是在养殖端。

牛蛙作为外来入侵物种,其生态危害十分严重,而牛蛙养殖的投入少,效益高,使得很多人盲目跟风养殖。随之而来的,便是因牛蛙养殖不规范造成牛蛙逃逸危害生态环境,牛蛙养殖尾水污染治理不到位、违禁药物检出率偏高等诸多问题。

这些问题对于牛蛙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,为此,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,来促进牛蛙养殖的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。

政策的目的是好的,但落实到地方却不尽如人意。有的地方鼓励发展牛蛙产业,有的地方却对牛蛙养殖喊打喊杀,出现随意停养、强拆、甚至“一刀切”禁养牛蛙的情况,不仅损害了牛蛙养殖户的合法权益,也加剧了牛蛙养殖的不健康发展。

对于这样的情况,一些养殖户为了不被强拆,不被“一刀切”,就跟当地政府打起了“游击战”,养一批换一地,虽然依然能够养殖牛蛙,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。

要知道,目前牛蛙养殖最大的问题就是养殖尾水污染治理不到位,而养一批换一地根本不管这个,其危害就可想而知了?

怪养殖户吗?我觉得不能全怪养殖户,要是当地政府作为,鼓励发展牛蛙产业,对于有问题的养殖户进行帮扶整改,或许不仅没有这些问题,也能促进牛蛙养殖业的良性发展。

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,国家出手了,在8月18日的时候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牛蛙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

《通知》强调,各地要着力推进牛蛙绿色健康养殖,做好《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》等规范、标准的宣传、推广工作,引导牛蛙产业实现苗种、饲料、养殖、流通等各环节规范发展。

同时,对于“一刀切”禁养牛蛙的不合理政策,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推动予以纠正,加强与生态环保、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,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。

此外,《通知》还提出,各地要因地制宜、积极发展“牛蛙经济”,延伸培育养殖、加工、流通、餐饮等全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积极发展牛蛙养殖产品加工流通,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。最终的目的是要强化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建设,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、农业合作社、养殖户共同发展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

以上只是我针对《通知》的内容,简略地给大家说了下,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自行去农业农村部的官网查看。

就《通知》的内容来看,我个人认为,国家禁止对牛蛙养殖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积极沟通协调,因地制宜地来发展牛蛙产业,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牛蛙养殖业也迎来了曙光。

要知道,从牛蛙引进我国,到发展壮大,再到如今,其产值已超千亿,若是因为“一刀切”的原因导致其成为养殖禁区,那么对于其他养殖业也是一大打击,不利于养殖业的发展,让农民都不敢随便养殖了,生怕哪天就被“一刀切”了。

而随着《通知》的落地落实,不仅牛蛙养殖这个千亿产业迎来曙光,也对其他养殖业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。

对此,大家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交流哦!

上一篇:

本场比赛名单出炉! 艾克森、唐鑫、甘超首发!

下一篇:

本场比赛名单出炉! 艾克森、唐鑫、甘超首发!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