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消息:满负荷挂载的“双尾蝎”实现我国同类装备的“首次”!透露何种信号?
满负荷挂载的“双尾蝎”实现我国同类装备的“首次”!透露何种信号?
撰文 | 李岩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6月26日,央视军事播发视频,披露国产“双尾蝎”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最新动态。
事实上,此前曾公开亮相的“双尾蝎”无人机因其科幻的外形和优异性能,已成为军迷心中的明星武器。
公开资料显示,"双尾蝎"无人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三发动机重型察打一体无人机。其机长10米,翼展20米,最大航程6000公里,滞空时间约40小时,最大载荷1.2吨,可挂载导弹、精确制导炸弹、电子战吊舱等多种弹药和载荷。
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君,和外国同类机型相比,“双尾蝎”的航程、载荷能力都相当优异。
政知君注意到,目前,“双尾蝎”在军事、民用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环球网今年早些时候刊文披露,4月27日,“双尾蝎”无人机逆时针绕台岛巡航一周,引起岛内关注。
此外,公开报道显示,“双尾蝎”还曾参与抢险救援任务,发挥应急通信中继和投送物资等作用。
此次央视播发视频披露称,近期,3架满负荷挂载的“双尾蝎”无人机实现空中密集编队飞行,这在国产长航时无人机中是第一次。
不论有人还是无人机型,编队飞行似乎已经司空见惯,缘何大型长航时无人机三机编队飞行如今才实现?
宋忠平解读称,有人机型编队飞行,飞行员可以实时应对空中的突发情况,而无人机编队间的配合和机动,难度要大很多,需要依靠智能的算法、稳定的通信、遥控人员的精准操控才能实现。
“小型民用无人机编组灯光秀并不少见,但这是在平时电磁环境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下进行的。战场环境下,受到干扰的电磁环境复杂,针对无人机的遥控要难很多。另外,小型无人机航程短,遥控基站、人员距离无人机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,但‘双尾蝎’航程长,其实际执行任务时可能距离遥控人员很远,这也带来了更多挑战。”宋忠平说。
既然困难重重,为何还要进行这类试飞测试?
宋忠平就此表示,本身载弹量就很可观的“双尾蝎”编队飞行,可以让其具有饱和攻击能力,战时可针对敌方进行“面杀伤”,或确保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毁伤,这也是此次编队飞行中的“双尾蝎”要挂载弹药起飞的原因。“比如针对对方地面装甲集群,一架无人机的火力显然无法有效进行大面积摧毁,需要多架‘双尾蝎’进行编队配合来执行打击任务。此外,一些高价值目标周围,当然也会配有密集的防空火力,仅一架无人机携带的弹药可能会被拦截导致任务失败。”
除此之外,宋忠平还分析称,未来无人机的作战模式多样,我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。参考目前多种类有人战机相互配合实现体系作战,未来或许也会开发出无人预警机、无人电子战机、无人反潜机等特种型号无人机,“双尾蝎”因其留空时间长等特点,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改装平台。“那么如果想实现例如无人预警机配合无人战斗机的体系作战模式,编队飞行是基础。这个意义上,大型无人机在战场环境下编队飞行所需要的通信保障、算力保障,是我们一定要攻克的难题。”
政知君注意到,智能化作战领域专家吴明曦做客央视军事栏目时也解读称,无人机集群协同感知、协同对抗,是未来无人机作战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。
资料|央视军事 环球网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