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短”养“长” 实施“茶+”套种——竹溪县开辟“土特产”增收新路纪略
初夏时节,在竹溪县丰溪、县河、水坪、蒋家堰等乡镇、村、场的田间地头,茶农、药农、菜农抓住时节,套种中药材,或收获土豆等短期作物,或除草施肥,处处都是抢耕抢种抢管的产业发展场景。
茶叶、中药材、高山土豆是竹溪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增收项目。特别是作为茶叶大县,茶园建设初期,只有投入而无收益,往往三年过后才能开园采摘鲜叶产生效益。
(相关资料图)
竹溪县探索茶药、茶菜等套种模式,以“短”养“长”,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,保障产业发展初期群众的收入只增不减,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增收的绿色新路子。
“订单种植”强产业
走进县河镇小田村,放眼望去,几十名村民正在地里忙活,为套种的药材除草、施肥、起垄,富溪村漆树林下基地生产忙,一垄垄射干长势喜人。
“我们和湖北神农中药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药材种植订单保价回收合同,推行合作社+基地+农户的经营方式,将传统产业转变为订单模式,既保障了销路,降低了市场风险。在产品销售方面得到了保障,在技术种植方面,提供技术跟踪指导服务,定期到基地对农户进行种植管理培训,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。”竹溪县盛怡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程杰说,“合作社统一提供种植技术和种子并按保护价收购,从去年开始在小田、仙裕、富漆等地总共发展500多亩射干,主要采取在漆树下和茶园行间套种中药材,二年后亩产射干100公斤以上,亩增收近万元。现在正在准备二期套种牡丹、急性子等中药材。”
据悉,基地建设以来,带动200多人的家门口务工增收,合作社每年劳务支出在120万元左右。
荒山荒坡变“金山银山”
竹溪县气候温和,土壤肥沃,昼夜温差大,森林覆盖率达到82.6%,有重楼、黄莲、苍术等各类中药材达1200多种,是秦巴山区的“药材之库”。
在丰溪镇辽叶村上千亩的药材基地,曾经是一片荒坡,由于地势偏远、海拔较高,一直都处于荒废状态。
2011年,该镇药材种植经营大户刘才可在辽叶村流转土地、山场1508亩,组建辽叶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,种植娑罗、黄莲、独活。
经过多年奋斗,如今辽叶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建设4000亩娑罗、1000亩黄莲和1000亩独活苗圃,35名村民常年在基地打工,成为“上班族”。同时,还有季节用工、产品收购带动260多人。使昔日的荒山坡变成当地村民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“在这里干活一天有100元工钱,还有土地租金,还能分红。算下来,一份地有3份收入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李登葵说。
茶药套种一地双收
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。近年来,竹溪县坚持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带动为抓手,念好“山字经”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充分利用茶园、漆树、油茶林地资源,套种中药材,提高土地利用率,通过以药养茶、以耕代管,实现茶药基地提质,产量产值双丰收,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茶树一般3-4年开园、5年丰产。为充分利用幼年茶园资源优势,提高土地综合效益,积极探索茶药发展模式,利用茶树行间空地多的条件,在茶行梯劈“见缝插针”套种射干、急性子、连翘等中药材,管理茶园的同时兼顾药材,同时也减少水土流失。
“2020年我们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和村集体荒山,在水坪镇八宝山村发展梯坪地茶园1200亩,利用梯壁空间栽植连翘,并在茶园作业道边种植梭椤、枇杷、木瓜、银杏等木本中药材,建成茶药示范基地700多亩。不仅解决了茶叶前期的无效益难题,还一并解决了茶园管护问题,达到以药养茶、以短养长。”竹溪县丰林造林合作社理事长邓太武介绍,“套种中药材,整土、栽种、管护、采挖等常年都需要工人,这样附近5个村的村民就能有更多活干。我每年发放务工工资在150多万元。到2024年,茶叶和药材就可以实现一地双收了。”
药旅融合延链条。挖掘中药材产业功能,以秦巴山区道地中草药产业化种植为主体,弘扬中草药文化,融合农旅药博、生态旅游、中草药养生、中药科普于一体,建设蔓荆沟中草药博览园。
“中草药博览园园区涵盖岳王庙、蔓荆沟两个村,规划面积1500亩。药博园以打造秦巴山区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区、药旅融合发展高地为目标。”竹溪县兴绿专业合作社贾早涛说,目前已连片种植白芷、虎杖、菊花、金银花、牡丹、白芍、百合等中草药150余种,面积达到1300亩。
该中草药博览园已初步具备科普体验、健康养生、观光旅游功能。常年带动1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。
(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郭军 夏良荣)